你知道吗? 中国女篮刚刚结束的那场中日对决,真正扛起大旗的并不是初露锋芒的新星。
韩旭在28分钟里交出了18分11篮板4助攻2盖帽的成绩单。
她几乎打满了关键时段,连防守端都在持续施压。
这才是主教练宫鲁鸣战术板上最重的那颗棋子。
看过比赛的人应该都注意到了——
每当日本队试图起势,冲到篮下终结的总是韩旭的封盖。
而当进攻陷入僵局,又是她在罚球线附近策应分球。
这种存在感,已经超出了普通中锋的定义。
有人还在讨论李梦留下的空缺由谁来填。
答案其实早就写在宫鲁鸣的排兵布阵里了。
展开剩余82%三场热身赛,韩旭的战术权重一场比一场高。
尤其是对阵日本这一仗,她成了实际上的进攻发起点。
后卫带球过半场后,第一选择就是找她。
这种信任不是偶然的。
韩旭的三分命中率目前稳定在42%左右。
对手不敢放空她,这就给篮下创造了空间。
当张子宇在禁区要位时,韩旭总能在侧翼牵制防守人。
两人的连线其实已经成了固定战术。
第二场打波黑,韩旭高位吊传给张子宇的那个空接,就是明证。
宫鲁鸣的实验很直接——
既然我们有世界级的高度,为什么不把它用到极致?
所以你能看到,后卫群的开火权被压缩了。
王思雨更多是在做转移球的工作。
突破强攻的任务反而落在杨舒予身上。
但真正掌握进攻节奏的,始终是韩旭这个点。
张子宇确实天赋惊人。
14分钟拿18分10篮板的数据放在任何赛事都耀眼。
可她的上场时间被严格控制着。
目前还扛不起30分钟以上的高强度对抗。
至于杨舒予那9中8的突破效率?
更多是作为奇兵打乱对手部署。
真正撑住攻防基盘的,还是韩旭这种经验与技术的结合体。
宫鲁鸣的体系正在释放一个信号:
中国女篮不需要复刻李梦式的持球大核。
用高度策应带动整体攻势,才是新方向。
韩旭在弧顶的一次手递手,往往能导出三个进攻机会。
这种打法,比依赖个人单打更符合现代篮球潮流。
看看技术统计就明白——
韩旭的场均助攻数在内线球员中排到全队前三。
她对进攻的梳理,甚至不输某些控卫。
当对手包夹张子宇时,是韩旭在弱侧接应分球。
当日本队用速度冲垮防线时,是韩旭的回防护住了篮筐。
这些价值,远不是得分数据能完全体现的。
现在说韩旭是“新核”可能还显得保守。
她根本就是整个攻防体系的轴心。
从昆明集训开始,宫鲁鸣就在演练以她为枢纽的战术。
双塔同时在场时,实际指挥落位的也是韩旭。
这种战术话语权,连外教都公开认可过。
当然有人会质疑:
少了李梦的外线火力会不会成为隐患?
但宫鲁鸣用实战给出了回应——
赢日本这场,全队三分命中率是38%。
虽然不如对手的15记三分炸裂,但足够支撑内线优势。
而这恰恰建立在韩旭的牵制力之上。
当她在罚球线吸引夹击,底角的空位自然就出来了。
现在的中国女篮,正在经历战术理念的重塑。
高度不只是用来强攻篮下的工具。
它更应该成为策应发牌的支点。
韩旭的存在,恰恰证明这种转型的可行性。
我们不必神化某个球员的作用。
但必须承认——
当比赛进入最后五分钟的绞杀时刻。
能把球安全送到最有把握位置的。
永远是那个披着15号战袍的高个身影。
发布于:山西省高忆管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